当前位置:首页>手游 >最新游戏>正文

中国古代的军事配置泸州老窖红瓷头曲

2023-02-18 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84 科学技术网



中国古代拥有一个高度集权化的军事体系,它是建立在君主控制最高军事指挥权基础之上的。为了方便君主对军队的管理,自然需要建立一套由中央到地方,结构严密的军事管理体制和军事编制体系,按照一定的层次进行统一指挥。

一、我们来了解一下为什么要有一套严密的军事编制体系

历代王朝都有一支庞大的军队,而且越到后来规模越大。从商朝开始说起,据史书记载,当时就有“良车七十乘,必死六千人”,再加上他所联合的“九夷之师”,攻夏时约有3万余众。商王朝常备军有6师,每师约万人,战争时还可以动员和调动诸侯的军队,所以商纣在抵抗周武王进攻时,能够发兵17万周武王伐纣时动员的军队是“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

西周天子也辖有“六师”,在成周还有“八师”,依照《周礼》的编制,其常备军应该有175000人。春秋初期还保持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的制度,随着兼并战争规模的扩大,各国纷纷扩军,首先晋国设置六军,以后各大国都拥有兵车数千乘,乃至万乘。

战国七雄均有带甲之士数十万,其中魏国有“武力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斯徒十万”,算是中等大国,而楚国和秦国都有带甲之士百余万。军队人数增加,战争频繁,春秋战国见于史册的战争就有398次之多。战争规模也逐渐扩大,比如历史上凶名赫赫的“杀神”白起于公元前260年坑杀赵卒40万,斩首5万。





直到后来秦王嬴政一统六国建立秦王朝,便开始收集冶炼天下兵器,铸造了铜人12座,以确保江山永固,但其所设常备军都已经达到百万之众。自此以后,即使在隋、唐、宋升平之时也都保留常备军百余万。明代京军有20余万,分布全国各地的卫所军有270余万。

清代八旗兵额20万,绿营兵额60余万,清末编练的新军也有五六十万。这些仅是中央直属的军队,而郡县“民壮”和“乡兵”等尚未计算在内。如遇有战争,便大量征兵,军队数目猛增,“盖有夫皆兵也”。隋炀帝征伐高丽,一次用兵就达100多万人,加上卒徒转运,这次战争竟动员了300余万人。要统率和指挥这样规模庞大的军队,就必须制定一定的编制,以适应各种规模战事的需要,为了便于层层控制,更是要集中统一指挥。

二、各朝代的大概的军事编制是怎么样的

传说夏代天子有六军,军下有旅,一旅之众约500人。商代的王有三师,分左、中、右,最基层的编制是“什”,即10人1组。自周秦以来,居民长期实行“什伍之制”,以连坐的形式将居民编组起来,对人民进行管理和约束。这种居民组织与军队组织是密切结合的,所以军队的基础编制也常从“什伍”开始,并以什伍为进位,递次扩大到四五百人为一基本单位。在实行过程中,什伍相保,什长以上至统兵将帅都要相保,实行连保连坐,用以维持军队纪律和战斗力。

这种基层编制对于管理和指挥都是比较有效的,因此在历代王朝的军队编制内都大体沿袭保持。至于基层以上的编制,各代则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整编。基层编制的相对稳定,便于军队调动和大兵团的组建。如隋炀帝亲征高丽,百余万众分成前后两行。前行分为24军,军设大将、亚将,统领骑兵40队,步兵80队,每队100人;骑兵10队为团,步兵20队为团,设偏将统领。“最先一队走马大噪,冲突敌阵。得利,则诸队齐进;若未利,引退,第二队继之”。以队为基本作战单位,而各有节制,在对宋的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宋以后的基层编制也相对稳定,以营、千户所为单位,编员在300人~1000人之间,特别的军队也可以扩大缩小。明清的营规模较大,如明代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号称三大营,实际是军的编制,其营下分营、部、司、局、旗和队,有编员2699人。三大营各辖10营,但各营编制人数有差别。

近代以来的湘、淮军也以营为基本单位,足500人者称大营,不足500人的称小营;其水师营为400余人,以桨、橹、舵工和炮手组成;水师后来分成副将营、参将营和游击营三等;湘军后期组成的骑兵营有官勇292人,配马292匹。清末新军的基本编制也是营,营下辖步队马队、桥梁司队、地垒司队、地雷司队、修械司队、测绘司队、电雷司队、电报司队,编制开始适应近代战争装备。新军以镇为战略基本单位,其下有协、标、营、队、排、棚等作战单位,基本编员有官兵12512人。

清代以前,只有水师,没有海军,从同治元年(1862年)才开始筹建海军,由南、北洋大臣分管海军,到光绪元年(1875年),海军初步建成,北洋军舰有14艘,南洋军舰17艘,福建军舰11艘。光绪十一年(1885年),总理海军门成立,仅将北洋海军建立成军,南洋、闽粤方面因舰船缺少,未能成军。

北洋海军在山东威海建立提督衙门,而在中日甲午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此后陆续拼凑了巡洋舰队、长江舰队,其最大吨位的巡洋舰3400吨,最小吨位的鱼雷艇62吨,分别是德、日、英制造的,国产的也有8艘,则是木质或铁木结合的。清朝灭亡前,海军已经有了舰队、港口、船坞厂及各种类型的学堂,形成了独立的体系。





三、古代的各类兵种的配置,以及其演变的过程

兵种配置有两个影响因素,最直观的就是军事需要,而根本原因则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的情况。

一般来说,早期国家的兵种多以车兵和步兵组成,兵器是以一些贵金属戈矛和弓弩为主,还有一些石制的兵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车兵和带甲士卒成为作战主力,围绕着战车出现了甲士、马、射等兵种。一辆战车大概包括4匹马,甲士3名,左持弓,右持戈矛,御者居中,并配备有预备甲士以接替阵亡者,故“兵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除作战的甲士之外,还有负责供应和辅助的步兵,在必要时也能够参与作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战争规模的扩大,战斗方式也日趋复杂化。在战国时期,步兵和机动力较强的骑兵成为主要作战的兵种,兵器则渐渐改用铁和钢来制造,军队的后勤供应也成为当时胜负的关键。“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军事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越来越为当时统治者所重视。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军事家不断涌现出来,并各自总结出指导作战的规律。诸如我国著名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等军事著作的出现,其中很大一部分原理和原则,至今仍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秦汉时期的军队规模更大,在兵种上则多以步兵骑兵、车兵、辎重后勤兵混合编组,根据作战地形,有时还配合一些山地兵和水兵,在“平地用轻车,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楼船”的原则下,几个兵种按轻装和重装组合,配备使用弓弩兵。在较大的军团采用多兵种的编组,

在小团队中采用轻重混合编组,这是当时作战最有效的编组方式。





魏晋以后,为适应内地作战需要,建立了一些特殊兵种,诸如工兵、攻坚兵,以及经过专门训练才能掌握的连弩车、撞车、抛石车等武器的特种兵。在冷兵器作战中,机动性最强的骑兵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出现用以冲锋陷阵的铁甲骑兵团队,加以黑云都、拦子马、铁浮图等称呼,人马带甲的“铁骑”被广泛应用到战场上。因此,马匹成为当时重要的军备。

自宋代以后,使用火器的军队作为特殊兵种,在与其他兵种配合作战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火器则渐渐编入军队。宋元时期,专门建立了以使用火器为主的“炮兵”,元代的“红衣大炮”与蒙古铁骑兵相配合,曾经使欧亚大陆为之震撼。

明清时期是处在冷兵器和火器并用时代,火器已经成为当时重要武器,因此出现以火器装备为主的特种团队。如明代京军三大营中的神机营、清代禁旅八旗军中的火器营、虎枪营等,都是用枪炮装备起来的军队。“明置兵仗、军器二局,分造火器”,在明中叶以后,已经把火器普遍装备到各地军队。只不过,统治者对先进武器又用又怕,“恐传习漏泄,敕止之”,因而限制了军队装备的发展。直到鸦片战争时,大刀长矛加骑兵仍是清军主要作战兵种,这与统治者“利器不可示人”,害怕先进武器为对手所有转而威胁到自统治的心态有关。

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湘军、淮军不断发展,洋枪洋炮渐渐装备到军队中,出现洋枪队、开花炮队等特殊兵种。在编练新军时,洋枪洋炮已经成为主要作战武器,步、骑、炮、工程、重等兵种也开始混合编军,从编制到装备也有协调配合,但武器基本上从外国进口,自己制造也规格不一,很难达到诸兵种协调作战。





陆军说完,看看水上作战的方面。

魏晋南北朝至宋金时期,大规模的战争多在长江一带进行,这在客观上促进水军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水军舟船就有艨艟、楼船、飞云、盖海、青龙、赤龙等名号众多、规制不一的战船,大者可载八九百人,不仅用于内海流域,而且还游弋于辽阔的海域。南宋为防止金军南下,大力发展水军,创制了大车船,船有两三层楼高,长90余米,两侧装有脚踏轮作为推动器,行驶快速,可载七八百人,称之为“轮船”,装备了管形火器,以“火炮之法”和“火箭环射”等战术配合轮船作战,在当时起到了重要作用。

元代曾数次组织大规模船队远征日本和爪哇,明代也有郑和下西洋的大船队出海贸易扬威。然而,明代中叶以后,对倭寇采取消极防御,清代也长期实行海禁,水师主要用于内海、内河,平时只负责巡查治安。从《明史·兵志》所载海舟之制,以及鸦片战争以前的舟船之制来看,主要兵船的装载量仅限于百余人,武器装备也仅限于小口径线燃前膛炮,航程和杀伤力都有限,已经不适应大规模海战的需要,更谈不上抵御外辱。

鸦片战争之后,清王朝开始购买一些外国铁甲舰船来装备水师,并且成立造船厂,以期防御日益丧失的海域,但在中法、中日战争中,水师屡遭败绩,大部分舰船沉没于海底。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备新海军,1910年成立了海军部,设军制、军政、军学等7司及主计处,分辖23科,将水师学堂和造船厂等拨归海军部统辖,但没有什么起色,清王朝便灭亡了。

四、总结:

其实纵观中国的历史来看,无论是军事编制还是兵种划分都是有着一定的科学性的,当时中国的也有着很强大的军事实力,但距我们最近的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国力衰微,给我们留下更加深刻的耻辱的烙印,一个国家想要强大,就需要他从一而终的努力。对于国耻,我们绝对不能忘记。国家的强大需要国防的保证。这次阅兵式上,祖国的利剑出鞘,便是我们腰板挺直的倚仗,让人心安。
阅读上文 >> 暂无
阅读下文 >> 暂无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whst.com.cn/shouyou/20230218_109930.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科学技术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