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心理 >研究成果>正文

接纳与疗愈原生家庭中的伤害和遗憾,是我们要走的路韩雪熙

2023-02-18 责任编辑:未填 浏览数:76 科学技术网



文 | meiyayibu来源 | meiya(ID:OneSetUp)





01







豆瓣网友“蛋花汤里没蛋糕”在我的一篇文章底下留言:









“小时候有一次想要一样玩具被父母拒绝了,在长大过程中也再没有向父母要求过了。小时候父母忙,不能顾及我们的需求,长大后也不需要。现在父母退休了,在生活上照顾得比小时候更要细致,反而自己感觉很别扭。小时候缺的爱,长大后再给,都弥补不了当时受过的伤。” 









他的留言给我很多感触,因为我在咨询中一次又一次看到这样的事情。









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对其造成的陪伴缺失、教育上的错误、情感上、关系上的伤害等,等到孩子长大了,父母想要去弥补缺失,更改错误,修复关系,往往会发现自己的补偿和努力会显得苍白无力和无用,因为曾经的那些事情给子女的身心已经带来了巨大的难以磨灭的伤害。









我有一个来访者,小A,7岁之前是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工作忙碌,她生下来5个月大的时候被送到了乡下的爷爷奶奶家,父母每两三个月去看她一次,每次也是来去匆匆。她认为他们是远方的叔叔和阿姨。









爷爷奶奶虽然会在生活上照顾她,但他们都是寡言少语的人,跟她沟通交流比较少,导致她快3岁了才会说完整的句子,也很难开口叫“爸爸妈妈”,性格比较内向安静,经常自己和自己玩。









7岁的时候,她回到县城,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但是心里与父母始终无法亲近,对新的生活也表现出很不适应。

之后,她上了小学,交到一些朋友,也适应了与父母一起在县城的生活。









但是她与父母的关系始终有一种疏离感,不像那些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可以和父母很自然地撒娇和亲昵。

她的内心也时常感到孤独,有一股挥之不去的悲伤:“我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里?”









来访者小B,早年的养育环境更糟。父母因为做生意,常年东奔西跑,带孩子很不方便,就把孩子放在不同的亲戚家里养。她三个月左右到了姑姑家,呆了快一年,因为姑姑身体不好,父母又将她送到一个远房的姨婆家生活了大半年,然后又送到舅舅家生活了一年,之后又送到姥姥家生活了一段时间,直到6岁上学她才回到父母身边。









这个时候父母刚刚生下弟弟不久,他们和弟弟很亲密,她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外人,是一个多余的人。









后来,也确实如此,父母总说她是姐姐,什么都要她让着弟弟,好吃好玩的都是弟弟先挑。她害怕自己会被再次送走,努力表现出乖巧听话的样子。









她感受到无论在亲戚家,还是在父母家,她都过着一种寄人篱下的生活,需要小心翼翼,察言观色。









因为在她生命最初的那几年不停更换养育者,每当感觉和对方变得亲密时又要面临分离,然后不断分离,不断适应,以及缺失父母给予的足够关爱,她的安全依恋无法建立起来,对别人对世界都充满了深深的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









成年之后,在情绪处理和亲密关系上,她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过得一直很挣扎。

















02





也许很多人并不会遭遇像小A小B那样的童年创伤,但是他们会遭遇其他的创伤。比如,有的人的父母情绪化严重,有的人的父母非常严厉,对孩子犯的错误不是打就是骂。









来访者C说自己的爸爸是“隐身爸爸”,要么忙工作,要么在家也是什么都不管,话也说得少。









而妈妈是“橡皮擦妈妈”,总是盯着自己的错误,像橡皮一样想要擦掉孩子的错误,然后写上正确的答案。









有一次,他吃完晚饭出去玩,忘记做作业,回来被妈妈拿衣架打到伤痕累累,而爸爸在一边冷眼旁观。









在他的记忆中,这样的挨打总是很多,甚至只是一些很小的事情,比如看电视忘记关了,吃东西掉地上了,父母就会扇他的耳光。









还有,妈妈似乎从来就没有认可过自己,无论他做得多好,都得不到一句肯定。









努力学习,考了第二名回来,妈妈会说,“谁谁家的儿子总是考第一。”









十岁时,有一次爸妈不在家,他为他们做了一顿饭,希望他们回家就有吃饭,然后会夸他,结果妈妈不但没有夸他,还骂了他一顿,说:“谁让你做饭的,看你把厨房弄得乱七八糟!”









从此,他不踏进厨房半步。









还有一次母亲节,他画了一幅画送给妈妈,却发现她随手就丢在垃圾桶里。









这件事之后,他将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不再对父母敞开,不再寻求他们的爱与认同,也试着不去在意他们。









之后,他上了大学,选了离家最远的学校,一年都不想回一次家。毕业之后,更是越来越少回家。









他的父母对此不理解,骂他白眼狼!









亲子关系的错位有时令人悲哀,父母总在等孩子说“谢谢”,孩子却在等父母说“对不起”。









最终,大家都得不到自己想要的。









也许在很多人的头脑里面都有这样一句话: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或者另外一句: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可是事实恰恰相反,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恨孩子的父母,讨厌孩子的父母,不喜欢孩子的父母,虐待孩子的父母,抛弃孩子的父母比比皆是。而父母也不总是正确的,父母也会犯很多错。









很多时候,一个人受到的最初也最多的伤害,往往来自家庭,来自父母。当父母自己缺爱,不懂得爱人的时候;当父母性格暴虐,情绪控制有问题的时候;当父母不认识自己,没有反思和成长精神的时候,家就会伤人。



















03





当然,也有很多父母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加,心智和情绪获得改变。









比如前文提到的那位豆瓣网友和小A,他们的父母都在孩子长大之后试图弥补曾经缺失的陪伴与关爱。但是遗憾的时,缺失和伤害已经造成,有的时候怎么补都补不回来。









孩子小的时候,很多父母自己也不成熟,责任感不足,不太懂得怎么做父母,又处于事业上升期,工作忙碌,生活压力也很大,结果无法给到孩子足够的生活照顾和情感关怀,等到孩子大了,父母变得更有钱有闲,也更宽容温和,更懂得做父母,更懂得爱子女了,可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隔阂却很深了,关系也疏远了,也不太需要父母的关注与爱,甚至父母此刻的关注与爱,只会让孩子感到窒息……









于是,亲子之间的错位就这样一代代地发生着,这真的是一件悲伤又遗憾的事。









这提醒我,要好好当父母,因为当父母是有时效性的!









尽管如此,能够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思和弥补的父母,对孩子来说仍然是一个很大的安慰。









我的一个来访者,在与父亲谈到小时候一次狠狠挨打的经历时,年老的父亲第一次流露悔恨并承认自己当年对孩子的很多做法是不对了,他说,很多时候他打孩子并不是为了教育孩子,只是孩子顶嘴了,触犯了他的尊严,亦或者是为了发泄他个人的情绪。









虽然父亲并没有说出“对不起”这三个字,但对她而言却是一个非常大的安慰和疗愈。之后,我们的咨询工作也因此获得突飞猛进的进展。



















04





这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我们的父母也许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有自己的局限,认知与能力的局限,也受困于自身的各种问题,比如人格有缺陷、情绪管理有问题、事业发展不顺……也许他们内心爱孩子,但是却不懂得如何正确地爱孩子,因为他们也没有被父母好好爱过,对待过。









接纳与消化在原生家庭中遭遇的那些伤害、遗憾、不满足,真正地放下过去,是我们很多人成年之后要走的路。









要放下过去的伤痛,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而是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些时间的煎熬,这很不容易,但却很有必要。这中间会经历沉郁、哀伤和慢慢地接受。









接受那些爱啊,满足啊,自己这辈子在父母那里就是得不到,哀伤自己无法拥有好父母的命运,忍痛告别心中那个理想化的父母,接受真实的父母与自己真实的命运,放下过去的那些伤害和遗憾,然后学会做自己的好父母,好好爱自己。









我们就能获得极大的成长和内心的解脱和自由。









人生没法完美,也不可能没有伤痛和遗憾。愿你能够踩着那些伤痛和遗憾,慢慢长大,一路向前。 





ps:今天翻了翻过去两三年写的文章,发现自己写了很多疗愈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与原生家庭和解的内容,我为什么会一直写呢?因为这就是我走过的路,因为走过了这些路,我才得以过得越来越好,所以,希望自己的文能帮助那些还在其中挣扎的人。希望我们都能放下伤痛,慢慢长大,真正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











作者简介:爱生活,爱成长,改变就趁现在,成长从心开始。meiya(ID:OneSetUp),畅销书作家,心理咨询师,已出版《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你值得拥有最好的一切》等书。目前从事心理咨询行业,专注个人心灵成长。成长,是一个缓慢持续的过程,和我一起,从“心”开始吧。







排版:小鲸鱼   Claire 











用户在壹心理上发表的全部原创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回答、文章和评论),著作权均归用户本人所有。独家文章转载,请联系邮箱:content@xinli001.com。
阅读上文 >> 暂无
阅读下文 >> 暂无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注明稿件来源的内容均为转载稿或由企业用户注册发布,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转载稿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联系我们,同时对于用户评论等信息,本网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本文地址:http://www.whst.com.cn/xinli/20230218_105047.html

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科学技术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