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是各种脑膜炎的高发年龄段。常见的脑膜炎包括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和真菌性脑膜炎,它们都有共同的特征,如发烧、头痛、呕吐、烦躁不安、抽搐和昏迷。医生的检查可能会发现脑膜刺激征和脑脊液变化。
脑膜炎球菌感染较为常见,可引起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3~15岁儿童多见,近年来由于卫生防疫工作做得较好,此病已较少见。
二是肺炎球菌和流感杆菌脑膜炎,主要发生于婴幼儿,冬季前后多见。发病前会有会厌炎、肺炎和中耳炎等感染。此外,大肠杆菌和链球菌也可引起脑膜炎。
病毒性脑膜炎常发生于夏秋季,常伴有腹泻等前驱表现,脑脊液与化脑不同。
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是小儿结核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常发生于原发感染结核病后1年内,尤其在初次感染结核病3~6个月内,最易发生于脑结核。多见于 3 岁以下婴儿,约占 60%。自卡介苗的普及和有效抗结核药物的应用以来,本病的发病率较以往明显降低,预后也大为改善,但若诊断不及时,治疗不当,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及后遗症的发生率仍较高,因此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
真菌性脑膜炎细菌较少见。
新生儿脑膜炎症状
新生儿抵抗力低下,免疫功能不完善,没有防御能力,一旦皮肤破损或致病菌附着在皮肤上就会生长成为感染灶,成为侵袭体内的门户,那么新生儿脑膜炎有哪些症状呢?
新生儿脑膜炎的早期表现:不吃奶、吸奶无力、呕吐、多睡、不停吵闹、换尿布时抬双下肢会突然尖叫、惊啼、两眼发直、挤眼、口角歪斜、吐奶、面部肌肉不对称抽动、一侧肢体突然抽动或活动差、发热、囟门隆起。
前囟门是观察新生儿颅内疾病的窗口,新生儿的主要解剖特点是前囟门尚未闭合,颅骨各骨缝愈合不牢固。前囟门又称大囟门,位于头顶部两顶骨和两额骨之间,呈四边形,正常大小为2.5厘米X2.5厘米,平直,在骨缝的一侧稍凹陷。而患有脑膜炎的新生儿囟门明显增大、丰满,骨缝边缘高高凸出,骨缝愈合后还会出现裂纹,骨缝变大,这是由于颅内压增高造成的边缘缓冲,所以早期症状不是很明显,要仔细观察,才能得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新生儿脑膜炎的原因: 身上有小脓点、有皮肤溃烂史,如口腔粘膜被人为大面积擦伤和挫伤,如大人咀嚼食物喂养非母乳喂养的婴儿引起腹泻,不及时治疗,肠道菌群失调进入血液到达脑膜也可引起脑膜炎;还有,新生儿头皮有血肿、针刺放血而感染脑膜炎等多种致病因素。
脑膜炎疫苗
我国计划免疫预防脑炎疫苗和乙脑疫苗,A群流脑疫苗6个月以上的儿童要打两针,间隔3个月。乙脑疫苗应在孩子满 8 个月时注射。A+C脑膜炎疫苗在3岁和6岁各注射一次。
评论0